经验网

心理学:长期没有“性”,人会产生这些变化

心理学:长期没有“性”,人会产生这些变化

你相信吗?

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已经“没有性生活”了。

在网上看到一组北京大学关于“中国人私生活调查”的数据,里面提到:

“1995年之后出生的,有固定伴侣的年轻人里面,14.6%的男生和10.1%的女生,在过去的1年时间内,都没有性。”

而更令人感到诧异的是,95后的私生活数据,比70后的还要高。

说明什么?

年轻人似乎不那么期待性,也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去谈情说爱。

是清心寡欲,还是主动禁欲?

是工作压力大,还是自我的约束力强,亦或者是并不感兴趣?

其实,当一个人长期没有性,身体以及情绪上,都会产生不同的变化。

-01

身体上的变化

初期阶段:

开始的时候,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作息节奏,常常睡不着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精气神会变好,能够获得更多的睡眠时间,然后进一步适应这种节奏。

中后期阶段:

当一个人禁欲时间超过半年,能够明显地感觉到身体变得轻盈,似乎“更有精力了”。

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专注于别的事情。

在完成某件事的时候,更能够集中注意力,而不是经常走神,被某些事情打断。

-02

精神和情绪上的变化

第一:会变得烦躁,焦虑

刚开始的一段时间,人往往会逐渐烦躁,焦虑,因为一点儿小事情就容易发脾气。

患得患失,对很多事情忽然失去了兴趣和欲望。

除了上班之外,连丰富自己生活的兴趣都没了。

变得懒惰,喜欢宅在家里,懒得跟外界社交。

第二:时间久了,会怀疑自己

怀疑自己的魅力,怀疑自己的存在,怀疑自己是否还具备跟异性交流的能力。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

跟异性聊天时,会产生恐惧感,不知道聊些什么。

总是冷场,接不上话;

不知道如何谈感情,也不知道如何表达感情。

最难捱的往往是初期阶段,当熬过了最难的过程,人的欲望就会被理性压制。

能够适应自己一个人的生活,并且逐渐享受单身的日子;

能够接受不跟异性交流,培养感情的过程,而是寻找一些兴趣爱好。

-03

人为什么会“失去性”?

在《大西洋月刊》中,有这样的数据:

2005年,日本18-34岁的单身人群中,有差不多三分之一从来没有跟异性产生过关系;

而这一数据,到2015年,变成了43%。

10年时间,上升数量不可谓不多。

而在中国的潘绥铭教授做出的统计调查中,得出结论:

“在27-35岁的人,无论男女,都有差不多10%的人从来没有过性生活;并且女性的上升幅度,要明显超过男性。”

不仅如此,潘绥铭教授还说:

受教育的程度,与一个人对性的需求,有着直接的影响。

文化程度越高的女性,无性的人数也就越多;

对于高学历的男生来说,在他们35岁之前,无性的人数相对于“学历低”的男生也较多。

究其原因,当下的一些年轻人“性”的减少,跟以下因素有关。

1、生活压力,工作压力

工作“996”,平时休息的时间很少,好不容易休息一天,只想躺在家里多睡一会儿,根本就不想出去社交。

生活的压力同样很大。

不敢摆烂,不敢放松,因为眼前有房贷和车贷,还有成本越来越高的生活。

在这种高强度的压力下,一个人连最基本的休息和放松都无法保证,又谈何“性”呢?

而进一步影响的就是:结婚人数与生育率。

压力越大,结婚的人越少;结婚人数少了,生育率也就降低了。

2、作为表达爱意的途径,要遇到合适的人

对于一部分年轻人来说,他们看待性的观念转变了。

他们能够接受“可有可无”,但不接受跟一个“不爱的人”产生关系。

换句话说:

对于一些90后,95后甚至是00后,他们表达爱意,一定要跟适合自己的,也是自己喜欢的人才可以。

3、因为“懒”

还有一些人,他们不恋爱,不结婚,也不想跟异性过度接触。

本质的原因是:嫌麻烦。

跟异性交往,要各种技巧和套路,要培养感情,要投入物质。

费时间,费精力,费钱,最后可能还“得不偿失,出力不讨好”。

一想到这里,一些年轻人对于谈情说爱的念头,就轻了一些。

想到了一个词:“性单恋”。

这个概念的意思是:

性单恋者,更能接受对他人投入不需要回应的感情。他们更喜欢柏拉图式的感情,抗拒对方靠近自己。

一旦被靠近,所有的好感与爱意,全都消散不见。

对于这类人而言,他们更喜欢“线上的交流和感情”,而不是线下的卿卿我我,你侬我侬。

思考题:

你觉得,导致年轻人“性”生活降级的原因,有哪些?

长期单身,会出现哪些变化?

(配图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联系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知识 » 2023-03-08 14:05:0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