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年轻人来说,毕业五年是一个微妙的节点。他们不再像初入社会时那样天真,想着钱不重要,要学点本事。但又不如职场老油条那样随心所欲。五年时间,身边的同学朋友有的升职加薪,有的成功上岸,而你呢,未来的道路大致已经清晰,却又没有清晰到让你放弃所有幻想。
“毕业5年,存款5000”的视频你可能已有所耳闻,两位女生笑着讲述自己毕业后“高开低走”的人生。弯弯211毕业,进入大厂后,5年换了12份工作,如今只有5千块存款;超超是中传硕士,“沦落”到去火锅店干保洁。
她们的“失败”方式或许算得上清奇,但遭遇的一切却让百万毕业生感同身受。所以,我们想问的是,毕业5年,到底有多少存款算得上“成功”?怎样的人生选择才称得上“成功”?以及,什么是“成功”?
年轻人毕业五年该有多少钱
正常情况下,毕业之后的存款应该会持续增长。猎聘去年7月发布的数据显示,毕业1-3年,56.52%的人存款不到十万。毕业4-6年后,只有38%不到十万。此时,已经有4%的人存款百万,妥妥人生赢家。
初入社会,大家的存款大多是辛苦打工攒下的。能存多少钱,大部分取决于工资有多少。
对于刚毕业的本科生来说,如果月入过万,已经实打实领先了90%的竞争者。在以12.5万本科生为样本的麦可思《2022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中,2021届本科生毕业初期的平均月薪是5833元,实现月收入过万的比例只有6.1%。
因为样本覆盖面的差异,不同调研机构的数据略有不同。如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中,2022届毕业生月薪过万的比例是10.7%,略高。
如果你毕业五年,依然没有月入过万,也不用太过担心。麦可思的数据显示,2016届本科生在毕业五年后,还有52.3%月收入在万元以下。
把月薪和收入的数据结合起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不是谁都能找一份高薪工作,但绝大多数人都在努力存钱。
猎聘《当代年轻职场人现状洞察报告》中,当被问到什么时候会突然意识到自己该存钱时,36.6%的90后职场人表示“毕业开始独立生活的时候”,其次是“看到同龄人开始有房有车的时候”。
上岸=成功?
视频里的超超毕业已经五年,她先是想进入电影行业当编剧,然后发现找不到工作,之后又决定从零开始学画画,结果“学了一年啥也没学会”,在尝试了火锅店打扫卫生后,又改为兼职写作挣生活费,把别人不愿踩的坑都踩了一遍。
她做了很多年轻人想做但不敢做的事,现实中,年轻人更愿意追求稳定和安全感。
根据猎聘的调查,相比于2016年,2022年青年人优先考虑的就业机构类型已经明显变化。
在当前形势下,青年人最看重的就业因素是“稳定,员工不会随时被炒或公司不会突然倒闭”。至于编剧、画画,这些“兴趣爱好”只是排在最后的择业因素,得票率仅为5.19%。
猎聘的数据还告诉我们,在各年龄段中,95后的职业安全感是最低的。在不断涌入职场的00后大军面前,他们已不再年轻。
在毕业五年这个节点上,年轻人们发现一条真理——失败才是人生的主旋律。
那条视频的B站评论区,几乎变成人生经历分享大会。截至2月18日,我们在该视频下面共爬取到15328条评论,累计超过94万字,平均每条评论超过61个字。
人们的选择和故事都在评论里。有人辞掉国企的稳定工作考研,然后“果然没有考上”,有人从财务转行学习游戏原画,花了大价钱报班后发现根本卷不过别人。还有很多人表示自己早已放弃挣扎,选择按部就班、一眼到头的人生。
在描述毕业后经历的留言里,“焦虑”、“废物”、“失败”、“一事无成”,类似的关键词频繁出现。短短几年,足以把刚毕业时的盲目自信,演变为“一事无成”的自我怀疑。
当然,在1万5千多条留言里,我们也能看出当下年轻人的“成功”标准——“考研”、“编制”的出现次数超过500次,“二战”、“上岸”超过200次。“上岸”成功与否,也许是远比薪资、存款更重要的安全指标。
我们汇总了不同渠道的数据,2022年,有近500万人报名考研,有超200万人报名公务员国考,超500万人报名省考,超1000万人报名教师资格证考试。
根据近两年的录取数据,其中考研和考教资的,只有近五分之一可以“上岸”,省考只有近3%,国考更是只有恐怖的1.5%(其中教资和省考为2021年数据)。
无论考哪个,每年“上岸”的难度都在提高。以考研为例,2022年的考研报名人数比2018年增长了219万,录取人数只增长了32.85万。2023年的考研还在进行时,但报名人数已经公布,毫无悬念地“又创新高”。
弯弯和超超,还有评论区里的其他讲述者,他们各自走出了不一样的人生路径,但绝大多数都不得不学会与“失败”共处,就像一条高赞评论写的:“年轻时:谁还不是人中龙凤,成年后:谁还不是个废物!”
学会面对自己的“失败”
在所有留言里,还有一个非常高频的关键词:“谢谢”,共出现了972次。弯弯和超超在镜头前自嘲自己的失败,让很多人收获了安宁和放松,告诉自己可以“无畏并且开心得生活着”,也让很多人终于也有勇气面对自己:“谢谢你们告诉我做一个废物也没关系。”
“朋友圈里,留学读博读研的,脱单的,结婚的,生娃的,升职的,买房买车的,每个人好像都在20+的年龄有了人生的重大突破。因此,原地踏步的我,感到无比焦虑。在这个视频里面收获片刻安宁,谢谢姐妹的分享。”
“当所有人都在传播焦虑的时候,你们的出现就好像是一束光。其实我们大家都一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赛道,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30岁又如何,连人生一半都没到,为什么就该被定义,成功不是只有一个标准。”
“好开心刷到这个视频,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和我一样的人。我觉得与其说,我们是理想主义,不如说,我们是真正有热爱,并且勇于追求自己心中热爱的人。”
与失败妥协,以“废物”自嘲,这是年轻人给自己喂下的心灵解药。
但所谓“废物”,不过是理想被磨平后的自我调侃,即便是被称为“摆烂姐妹”的弯弯和超超,难道她们就真的有摆烂和躺平吗?我想,更合适的形容词是“勇敢”。
“失败”焦虑之下,有人选择和生活硬刚,四处碰壁,苦苦挣扎,有人选择接受自己的平凡,舍弃自己的梦想,“不给家人和社会添麻烦”。而弯弯和超超的故事,成为这一切压力和委屈的出口——原来我们都有不尽如人意的人生。
撰文、数据|镝数李璋 编辑丨郝库 设计丨镝数陈力维
出品丨腾讯新闻 谷雨工作室
腾讯新闻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