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有一段“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是描写花木兰的化妆打扮,其中这一段在影视剧里也有很多镜头,那么其中的“花黄”指的是什么呢?下面带来蚂蚁庄园3月24日答案介绍。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中的花黄指的什么?
正确答案:额头上黄色的饰物
解析:当着窗子整理像乌云一样柔美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
古时“贴花黄”就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贴花黄”不足以显示高贵的身份,古人还会加入“花钿”。
延伸阅读:花黄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可以看出“花黄”是当时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品,与当时妇女的妆饰文化有密切的关系。那么它是如何兴起和流行起来的呢?
在古代,不论宫廷还是民间的年轻女性,都喜欢化妆美容。天生丽质再加上美妙妆容,更显示出女子顾盼生辉、眉目传情的娇艳之态。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容”就是容貌的装饰。“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后句中的“帖”同“贴”,贴花黄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妇女妆饰,就是把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或又在额上涂一点黄的颜色。
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
古代妇女有在面部涂黄的习俗,这种妆饰是将黄色的颜料涂染在额部,所以有“额黄”之称。如唐皮日休《白莲诗》:“半垂金粉知何似,静婉临溪照额黄。”半垂而下的白莲花心如沾金粉之状,宛若身近清溪对照额间花黄的婉约淑女。李商隐《蝶三首》诗:“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这两句是说寿阳公主出嫁时化的是梅花妆,描着八字眉,眉间涂着黄色的影彩。与额黄有关的名称,见于史籍的还有下列几种:其一,鸦黄,见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这句便指出女子在额头涂上嫩黄色新月状的图形。其二,蕊黄,见唐温庭筠《菩萨蛮》词:“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宿妆的蕊黄只留下依稀残迹,迷蒙的纱窗又将女子的笑容隐去。其三,宫黄,见元张可久《折桂令?梅友元帅席间》小令:“额点宫黄,眉横晚翠,脸晕春红。”其四,约黄,见南朝梁简文帝《美女篇》:“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的蕊黄、宫黄和约黄都是一种美女妆饰,以香料画抹眉脸,与额黄相似。其五,花黄,见南朝梁费昶《咏照镜》诗“留心散广黛,轻手约花黄。” 诗中的女子用心描画长长的眉毛,轻轻的用手束紧额头上的花饰,这个花饰就是花黄。
从现存资料来看,古代妇女额部饰黄,可能是南北朝以后崇尚起来的一种习俗。在此以前,还找不到这种妆饰的痕迹,直到进入南北朝以后,有关记载才逐渐出现。如梁简文帝《戏赠丽人》诗:“同安鬟里拨,异作额间黄。”北周庾信《舞媚娘》诗:“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这两句诗都描写了女子额间涂黄的妆饰。在魏晋南北朝时,妇女们创造了一系列奇特的妆容,譬如“斜红妆”、“徐妃半面妆”、“碎妆”等,构思新颖,立意新奇。当时女子妆容的最大突破是受佛教影响而创作的额黄妆。此时中华各地大兴寺院、开石窟、塑佛像,佛像面容庄严安详、明亮灿烂和充满异域风情,启发了人们新的审美感受,由此创作了额黄妆。这一方面是对佛教的尊崇,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女子装饰自己、关注自身的强烈愿望。如果说服装是历史的镜子,那女子的妆饰则反映了这个时代最直观、最前沿的精神面貌。额黄妆充满了想象力和创作力,集中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智慧和时代风貌,为唐朝的妆饰高潮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后世女子妆容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过五代到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如宋彭汝励诗:“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宋王千秋《满庭芳》词:“应笑粉红堕紫,初未识、调粉涂黄。”李弥逊《临江仙》词:“小捻青枝撩鼻观,绝胜娇额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花钿是怎样的?
花钿,是古时女性贴或者画在脸上的一种花饰。主要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以红色为最多,以金、银制成花形,蔽于脸上,或是用朱砂等画于额上或脸颊,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装饰。
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我们现今所能看到的花钿实物主要是在一些女俑,传世的仕女图以及壁画形象中,大致可以判断花钿在唐代最为流行,大概在元代时消失,可能是少数民族追求彪悍骁勇之风,这种女儿家的小情怀退出了女性的化妆舞台。
免责声明: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