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对“初七不出门,初八不回家”这句话感到困惑,因为初七是上班的日子怎么可能不出门呢?其实在古代的确有这种说法,不过本质还是一种迷信思想,这明显已经不适用于现代了。古时候并没有科学一说,加上中国面积辽阔,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和习惯,所以各种说法层出不穷。那这次正好借此机会跟大家简单介绍下该说法背后的故事,以及有关初七的习俗,好奇的话就来看看吧。
1、初七不出门初八不回家是什么意思
俗语中的“七”和“八”,指的是农历中的逢七和逢八,也就是说,农历每月的初七、十七、二十七和初八、十八、二十八。
“出门”,指出行,就是从家里到外面去走亲访朋、办事、经商、求职等。“回家”是说出行在外回到家里来。整句话的意思是说,每月逢七的日子不宜从家里出行,而每月逢八的日子则不宜从外面回家。旧时民间认为,出门时碰到逢七的日子,宁可推延,也不可从家里启程出门;而逢八的日子,即使在这一天离家不远,可以回到家中,也要想办法在外逗留一天两天,以避开逢八的日子回到家中。
那么为什么说逢七和逢八为什么不能出门和回家呢?
古代的封建婚姻制度是男权制度,没有离婚一说,只有休妻一说。也就是在封建制度层面上,只有男人可以把女人打发回娘家,结束婚姻关系,女人不能提出结束与男人的婚姻关系。男人结束与女人的婚姻关系称之为“休妻”。古代“休妻”的规定为“七出三不去”,简称为“七出”,也就是说女人触犯了“七出之条”,男人就可以休妻。
“八不回家”民间又说成是“八不归”。“八”字,让民间联想到“王八”,“归”字,让人联想到“乌龟”。我国民间对“王八”与“乌龟”之说没有什么好感,是用来骂人的,也是用来羞辱人的,往往与家里的妻子作风问题联系在一起。而过去女人一般不会在外闯荡 ,只有男人在外才经常在外闯荡。古代男人最忌讳的就是后院出事,怕戴绿帽子。因此,逢八回家也就成为出门在外的男人们最忌讳的日子。
古人认为,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天时、地利、人和。古人认为选择“吉日”,就是为了占“天时”。希望自己在“天时”的助力下,出门远行的路途能够排除险阻,能顺风顺水,趋利避害,一路平安,并且要办的事能够马到成功。也就是因为有这种心理作用,古代民众就把希望寄托通过选择吉日动身启程上。
也就是因为如此,我国旧时民间择日出行的风俗习惯约定俗成,而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及所产生的禁忌,又使各地方择日出行的风俗有所不同。“七不出门,八不回家”只是一些地方流传的一种说法罢了。各地还有各地流传的俗语。
不过,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古代无神论者早就有了批判,比如上文提到的《无何集》,就劝世人不要“受惑于神怪祸福”,书中认为“天不故意造作”,选择所谓的吉日一种“惑”,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种迷信。
文/关山听风
2、初七禁忌
正月初七传说这天是人类的诞辰日,即人的生日。按照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女娲娘娘造物的先后顺序分别称为鸡日、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和人日。女娲娘娘第七天造出了人类,所以正日初七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民间曾把这天称做“人日”或“人日节”。在这一天人们吃七宝羹,吃面条,登高赋诗。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祈求纳福,求保平安的愿望以及对“人日”本身的尊重。
初七这天的习俗还有:
摊煎饼
中国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戴人胜
人日节时,中国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也贴于屏风等处。
赠花胜
是日,人们制作各种花胜(类人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
捞鱼生
南方一些地区,民间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送火神
在山东部分地区,有送火把的习俗,用作物秸秆绑扎的火把,在自家门前点燃,一直送到村外,意为驱除火灾,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平安无事,不着火灾。
免责声明: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