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秦赋》剧情中,顿弱这个人物在后期也是比较出彩的,顿弱虽然不是什么主角,但作为配角,却也是在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是秦始皇灭六国的过程中,一个和姚贾一样,擅长做间谍行动的文臣。不过对于顿弱,史书上的记载非常少,不过在《大秦赋》剧情中,对他的刻画也不少,尤其是在与郭开的交流中,基本都是顿弱再主持大局,那顿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顿弱是谁
秦始皇手下,有一批很有才干的文臣武将,文臣如谋士李斯和尉缭,善于间谍活动的姚贾和顿弱。武将则有蒙恬、蒙武、王翦和王贲。
顿弱记录很少,事见战国策中。
《战国策》称此人为顿弱,《史记》中称此人为尉缭,然尉缭为秦王嬴政封秦国国尉之后的称呼,故此称号可能为游说诸国时用名。
十年(前237),大梁人尉缭来到秦国,劝说秦王道:"凭着秦国这样强大,诸侯就象郡县的首脑,我只担心山东各国合纵,联合起来进行出其不意的袭击,这就是从前智伯、夫差、湣(mǐn,敏)王所以灭亡的原因所在。希望大王不要吝惜财物,给各国权贵大臣送礼,利用他们打乱诸侯的计划,这样只不过损失三十万金,而诸侯就可以完全消灭了。"秦王听从了他的计谋,会见缭时以平等的礼节相待,衣服饮食也与尉缭一样。尉缭说:"秦王这个人,高鼻梁,大眼睛,老鹰的胸脯,豺狼的声音,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穷困的时候容易对人谦下,得志的时候也会轻易地吃人。我是个平民,然而他见到我总是那样谦下。如果秦王夺取天下的心愿得以实现,天下的人就都成为奴隶了。我不能跟他长久交往。"于是逃走,秦王发觉,坚决劝止,让他当秦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始终采用了他的计谋。李斯执掌国政。
2、顿弱是个怎样的人
当时秦国有一位贤士,叫顿弱。秦王嬴政亲理朝政以后,很想广泛地听取有识之士的治国建议,他听说顿弱是个非常有才学的名士,便派一名小吏去请顿弱。
小吏恭敬地对顿弱说:“先生,大王请您进宫,想听听您关于治理国家的意见。”
一般人听到秦王要召见,一定会受宠若惊,觉得很荣幸,可顿弱却很清高,他提出了他的条件:“要我进宫可以,但秦王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
“先生请讲,我一定会向秦王禀报。”
“按照规矩,觐见秦王必须下跪参拜?”顿弱说。
“的确如此,这是必须有的礼节,否则就是大逆不道,会被严厉惩处,甚至会被杀头的。”小吏严肃地回答。
“但我不能下跪参拜。如果秦王答应了我这个条件,我就去;否则我就不去。”顿弱态度坚决地说。
小吏听了这些话,很吃惊:“对先生提出的条件,我不敢擅作主张,待我回去禀告秦王,再给先生答复。”
小吏回去后把顿弱的要求向秦王作了汇报,他本以为秦王听了一定会大发雷霆,没想到秦王嬴政想了想,缓缓地说:“这位顿弱先生倒是很有个性。好,我就答应他的要求,他可以不用下跪。”
顿弱走进秦王宫,不卑不亢地说:“顿弱参见大王。”
秦王嬴政急忙站了起来,快步走到顿弱面前说:“先生快请坐,您能来我非常高兴。希望先生能与我倾心而谈,畅所欲言。”
顿弱看到秦王这样诚恳地接待自己,脸上的表情也变得轻松愉快了。
秦王接着说:“本王刚刚亲政不久,听说先生博学多才,有很多关于治理国家的谋略。今天特地把先生请到这里来,就是想听听先生的意见,请先生多多指教。”
顿弱从容地回答道:“大王您知道吗?天下的人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有实利而无虚名的;一种是无实利而有虚名的;还有一种是既无实利也无虚名的。”
秦王嬴政摇摇头说:“不知道。请先生为我说明。”
“有实利而无虚名的是商人,因为商人不用拿锹、锄头进行劳动,却能拥有大量财富。没有实利而有虚名的是农夫,他们春天播种,秋天收割,一年忙到头,却得不到多少钱财。”
“那么既无实利又无虚名的是什么人呢?”秦王感兴趣地问。
“既无实利又无虚名的就是大王你呀。”顿弱满不在乎地回答。
刚刚还是满面春风的秦王嬴政,听了顿弱的这一句话,不觉把脸色一沉:“先生这话是什么意思?”
顿弱心想,这秦王刚刚亲政,还如此年轻,我要试试看他的度量如何。于是顿弱更加气定神闲地说:“大王您身居秦国的王位,却无孝敬母亲之名;您虽然封给母亲很多土地,但是现在却把她软禁在雍城,这是无孝敬母亲之实呀。大王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不足称道。”
秦王嬴政强压住心里的怒火,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并示意让顿弱继续说下去。
顿弱看出了秦王内心的怒气,但他还是毫无顾忌地继续说:“现在天下除了秦国还有六国,大王的威势不能加于六国,却用在自己母亲的身上,这种行为没有任何实利。”
秦王见顿弱咄咄逼人,完全不理会自己的谦让,心里也很恼火。但他转念一想,有见识的人一定是不同凡响,行为举止也会与常人不完全一样。自己如果想要用这样的人才,就要有容忍他们怪僻行为的度量才行。想到这里,秦王的脸色缓和了很多,态度亲切地问:“那么先生对于六国有什么看法?”
顿弱看秦王不但对自己的责备默默地承受,态度还这么诚恳,也算是有圣明君主的宽宏大量,这才把自己的谋略全盘道出:“韩国,地处各国的咽喉要冲;魏国,处于各国的胸腹地带。请大王给我万两黄金,我到这两国去网罗人才,那样,韩、魏两国就会顺从我国。扼住了六国的咽喉和心腹,整个天下不就尽在掌握了吗?”
看到秦王有些犹豫,顿弱又补充道:“如果大王不收买韩国和魏国,那么他们就会同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对付我们。到那时,各国大军兵临城下,我们想取胜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可能要花费比现在更多的金银作为军队的费用。”
秦王经过认真的思考,最后他同意了顿弱的意见,从国库里取出金子交给顿弱,让他出使韩国和魏国。
顿弱带着金子游说韩、魏、齐等国,使这几国的贵族和大臣们都倾向于同秦国结盟,这在秦国最终兼并六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3、史书上对顿弱记载
秦王想召见顿弱,顿弱说:“臣有一种坏习惯,就是对君王不行参拜之礼。假如大王能特许免我参拜之礼,可见大王,否则,臣拒不见王。”秦王答应了他的条件。顿弱入见,对秦王说:“天下有有实无名之人,有有名无实之人,还有无名无实之人,大王可知?”秦王说:“寡人不知。”顿弱渐渐挑明:“有实无名指的是商人,不用耕作劳工苦,却积粟满仓;有名无实是指农夫,冒着春寒开耕,顶着烈日耘田,却户无积粟;而无名无实的,则是指大王您,身为万乘之尊,却无孝亲之名;坐拥千里,却无孝亲之实。”秦王被揭了伤疤,不由得勃然大怒。
顿弱却自顾自说了下去:“大王以赫赫之威权,不能制住山东六国,却将威权施加于母后,囚禁她,臣私下认为,大王这样做不妥。”秦王绕开话题说:“你看寡人能否吞并六国吗?”顿弱说:“依形势而论,韩国扼天下之咽喉,魏国处天下之胸腹。大王若肯以万金之资,臣愿东往韩、魏,策动两国执政之臣听命于大王,从而使两国臣服,然后可图天下。”秦王推托道:“寡人国贫,恐怕无万金之财以资先生东游韩、魏。”顿弱说:“如今天下战乱纷纷,诸侯不是缔结合纵之约,就是采取连横之策。连横有利于秦,合纵有益于楚。秦一旦成为帝王,即富有天下,区区万金又有何足道!如果楚国成就了霸业,大王拥有万金又有何用?”秦王深以为然,资以万金,令顿弱游说韩、魏,笼络两国主政之臣。顿弱到燕、赵之后,施行反间之计,除掉赵将李牧。后来齐王建入秦,燕、赵、魏、韩四国都归附于秦国,这些都是顿弱游说的结果。
免责声明: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