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件事:12岁的周恩来刚来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却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话的含义。第三件事: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志愿:“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创作背景
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虽然进步刊物的思想侧重各有不同,但朴素爱国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
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免责声明: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