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总喜欢看男男女女的故事,穷酸文人就能写出来,于是街头巷尾流传着帝王将相的儿女私情。比如,多尔衮与孝庄太后叔嫂间不清不楚的瓜葛,就成了很好的创作题材。
多尔衮不称帝,难道真是因为像电视剧里播放的那样,顾忌青年时期的初恋情人?
当然不会,如果认真翻看历史,就会发现满眼都是血淋淋的权力斗争,况且有了江山哪里还要愁没有美人?多尔衮不称帝,不是因为要保情人的儿子,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崇德八年,皇太极猝死。
虽然皇太极生前,已经把大汗改成了皇帝,但满人并没有明确汉族王朝那样的皇位继承制度。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就是靠着四大贝勒的推举,才接任的大汗之位。
所以接下去的崇政殿会议,出现了两个问鼎皇位的顶级人选——睿亲王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
但背后的角逐,说白了还是看谁的拳头硬。因此,当时执掌满清八旗的实权派贵族,这些人的态度动向,对皇位最终的归属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正黄旗、镶黄旗:皇帝亲掌,皇太极死后,由两黄旗大臣索尼、鳌拜、遏必隆等人代管;
正白旗、镶白旗:多尔衮和哥哥阿济格、弟弟多铎掌管;
正红旗、镶红旗:皇太极二哥代善掌管;
正蓝旗:豪格掌管;
镶蓝旗:努尔哈赤侄子济尔哈朗掌管。
八旗中,豪格有一旗。两黄旗大臣是坚定的保皇派,决心要让皇太极的儿子即位。济尔哈朗和代善父子也倾向豪格。只有多尔衮兄弟的两白旗反对。所以,豪格的赢面很大。
但多尔衮很聪明,他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他不当皇帝,豪格也不当皇帝,而是由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位。
这是一个调和了大多数人利益的方案。
一来两黄旗大臣坚持的,无外乎是要皇太极的儿子做皇帝,又没说一定要豪格!满人不讲嫡长子继承,让福临继位也符合两黄旗大臣的意见。而且两黄旗若是坚持力挺豪格,就得预备着与多尔衮的两白旗火并,这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内耗局面。
二来多尔衮又以新君年幼为理由,邀请济尔哈朗与自己一起辅政,拉着镶蓝旗一起分政治蛋糕。两白旗、两黄旗、镶蓝旗都不反对这个方案,代善的两红旗自然也就顺水推舟妥协了。
剩下的只有豪格一个人吃亏,但正蓝旗势单力孤,他也只有傻眼的份。
所以,多尔衮哪里是不想当皇帝,他是当不了!只有退而求其次,先把最有希望的豪格拉下马,接着控制一个年幼的小皇帝,虽无皇帝之名,却可以染指皇帝的权力。
至于为什么选择年仅6岁的福临,还真跟他母亲庄妃有一定的关系!只不过多尔衮不是因为跟庄妃有私情,而是看准了这对背景势力很小的孤儿寡母,正好适合控制在手里当提线木偶。
庄妃在皇太极后宫最主要的五大后妃中排行最末,地位高不成低不就。其他母家身份尊贵的小皇子,会牵扯出很多利益纠葛,不利于控制。而地位太低的皇子,两黄旗大臣那里又不太好过关。
福临登基后,多尔衮紧锣密鼓地开始了他的夺权之路。原本济尔哈朗排名在他之前,多尔衮威逼利诱,一脚踢掉了这个老实人,成为了独一无二的辅政王。
紧接着的外部局势,对多尔衮也十分有利。李自成攻灭明朝,把坐镇山海关的吴三桂逼得进退两难,倒向了多尔衮一边。多尔衮看准时机一举定鼎中原,完成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人梦寐以求的大功,一时间在清廷内声威无人可比!
凭借这一威望,多尔衮从叔父辅政王晋升皇叔父摄政王,最后直接称皇父摄政王,朝中所有反对势力都被他压得死死的,真正做到了大权独揽!
这时候,多尔衮不是皇帝,胜似皇帝,将顺治小皇帝拿得死死的,根本没有称帝这个必要了!
按照这样的进度,估计多尔衮最后难免会走上王莽、司马昭、杨坚等众多权臣的老路,逼顺治上演一出“禅让”大戏,从幕后走向前台。
但顺治和孝庄太后的运气真的很好,老天爷替他们解决了困难,权势熏天的多尔衮居然英年早逝,只活了39岁就一命呜呼了!
顺治七年十二月,多尔衮在古北口狩猎时坠马跌伤,不治身亡。树倒猢狲散,多尔衮死后,他的亲信苏克萨哈见风使舵,向顺治提交多尔衮“谋反”的罪证。顺治一直被压抑的仇恨猛地爆发,将多尔衮鞭尸泄愤,挫骨扬灰。皇父摄政王生荣死哀,令人唏嘘。
免责声明: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