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华佗的死因,自古便是谜团,其中较为认可的几种说法大家早已耳熟能详,无外乎不好好给曹操治病而激怒曹操,没有什么新鲜感。那么华佗为什么不好好给曹操治病呢?这才是值得深究之处,也是解开他身死之谜的关键。
第一,曹操的头疾并不是什么要命的大病
第二,行医并不是华佗的追求
因此,华佗自恃医术高明,区区头疾完全在掌控范围内,因此一直不愿(或者本身就很难)为曹操根治,本想欲擒故纵,让曹操重视自己,没想到玩儿砸了,惹来了杀身之祸。
曹操的头疼到底是什么病?
由于历史久远,症状有限,因此判断曹操的准确病情很难,但是却可以有一个大致的范围。
首先文献中提及“头风”,中医中把经久难愈的头疼称作头风,曹操的头风病二十多年的病史,终年65岁在三国时期也算是高寿,以此判断,头疼,并不是曹操的死因,而只是一种并发症。
根据“头疼欲裂、心慌目眩”等仅有的一些症状来看,曹操的头疼很有可能是由高血压、心脏病引起的,高血压、心脏病的诱因往往是过量饮酒、作息不规律、睡眠不足、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等,这些与曹操的爱好和生活习惯很吻合,常年领兵在外、驰骋沙场,并且经常饮酒,使得曹操的心脑血管负担很重,患有高血压、心脏病不足为奇,因为休息不好或情绪激动而引发头疼也解释得通。
而高血压和心脏病,即使在现代医学条件下,也很难根治,但是缓解症状却并不是难事。因此华佗才断定此病为慢性病,需要“常随左右”。(《三国志》中的说法)
至于《三国演义》中所说的肿瘤、开颅等,可信度相对较低,一来缺乏有力的佐证,证明汉代即有开颅手术;二来,即使能开颅,碍于冶炼技术尚不成熟,精巧的切割工具很难锻造,精细的切割很难实施,更不要说后续的消炎了;三来,即使是良性肿瘤,也不敢保能在繁累的工作环境下活20年之久。
华佗到底想干什么?
根据《三国志》和《后汉书》记载,华佗给曹操看病不成遭反杀统共分三步,第一步暂时治好了,第二步在身边看护一段时间,第三步借故休假不归,最终被曹操所杀。程序混乱、节奏拖沓,不符合名医的风格。
《后汉书》中说“(华佗)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见业。”《三国志》中记载“(华佗)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可见,华佗并不想一生行医,他接近曹操,并且常伴左右,很可能是想借机步入仕途。什么?您觉得一个医生想从政很异想天开?那您可能不知道后世有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药王孙思邈,所谓一通百通,孙思邈不仅医术高超,还精于儒释道之所长,先后被唐太宗和唐高宗征召,虽然最后还是归隐山林,但是仍然被很多当代名士所推崇,其思想学说和医学理论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力。
华佗很可能就是想走这条路子,只不过由于出身的原因,这条路在汉末很难走得通,直到他遇到了曹操。
华佗的出身,很可能连“寒门”都算不上,在汉代,寒门起码也是“门”,只不过区别于士族,属于小地主阶级,华佗以“小技”为生,与士族寒门走出来的读书人完全没有可比性。
在汉代,选人用人采用的是察举制,就是由地方考察推荐,由中央选拔任用,出仕的基础是被举“孝廉”,而在汉末,这一权力完全掌握在士族手中,连寒门都没有机会出仕,何况华佗这种社会底层人士呢?
到了军阀割据时期,各方势力多依赖本地豪族,即便是走草根路线的刘备,中期都开始扶植益州本土豪强了,只有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打破了士族和豪强的垄断,让郭嘉、毛阶等一大批寒门子弟可以施展拳脚。
华佗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欣然同意为曹操治病,在探明病因后,他知道这是一种需要长期调养的病,就更加有恃无恐,认为可以以此增加在曹魏阵营出仕的筹码。
但是事与愿违,很可能曹操觉得华佗就该好好治病,也能是曹魏人才太多,华佗在政治上的才华难以打动曹操,总之,华佗的出仕之路遇到了障碍,于是他就用了一招“欲擒故纵”,告假不归。
因为此间颇有疑点,如果华佗铁了心不想给曹操治病,那他一定知道下场,必死无疑,这种情况下他就该带着老婆逃离魏地,以免引来杀身之祸。但是恰恰相反,华佗不仅没走,还与曹操保持着书信往来,沟通顺畅,这就不禁让人遐想连篇。
最终,华佗被以“欺君之罪、不从知罪”处死,而这两条罪责都是出自《汉律》,常年行走江湖,华佗不可能不知道这两条是死罪,但是他却铤而走险、公然违抗,必然是有更大的追求。
只是可惜,曹操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范,他觉得华佗能治病就好好治病,不能治,那就再也不用治了。与曹操相比,华佗的政治智慧稍显稚嫩。
因此,不安于现状,贸然挑战未知领域,很有可能是华佗身死的内在原因。
免责声明: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