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出自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翻译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写作背景
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四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沁园春·长沙》赏析
阕主要是写景。从作者的行程看,他去橘子洲故地重游的时间不应该是深秋,词句里的景象应该是他多次“曾游”的综合。之所以要选取深秋的景象,是与后面的感慨、诘问相联系。
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眼前的湘江向北流去。放眼望去,周围的山野一片红色,层层叠叠的山林都像被染过一样。整个江水碧蓝,好像能看到江底;各式各样的船只往来穿梭,争相航行;鹰在高远的天空翱翔,鱼儿在水底自由自在游动。这深秋时节,各类生物都在按照各自的习性自由活动。(诗人在描绘这些景象时虚实结合,加入了想象的成分)。大自然是如此的浩阔,试问在这茫茫苍苍的天地间,谁是主宰?
下阕主要是忆事抒情。诗人独自来到橘子洲,显然不是专门去看景,而是要去那里“忆往昔”。当初“ 携来百侣曾游”时的“书生意气”,现在回想起来是那么的令人兴奋和留恋。一句“曾记否”,蕴含着对那时“百侣”们的思念和希望。
免责声明: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