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人们说一个人喜欢“抬杠”,其实是一种并不好的形容,还有杠精等等词汇,都是在对一个人进行贬低。不过你知道这个词最开始其实只是一种习俗吗?在古代,人们有抬杠的习俗,那你知道这种习俗是什么样子的吗?为什么这种习俗后来会演变成一个贬义词,抬杠又是怎么来的呢,背后有什么样的历史故事,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抬杠是什么习俗
“抬杠”一词源于民间的一种风俗,在古代,人们总是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有些地方也通过举行一种叫“抬杠会”的花会来表示对元宵节的庆祝,这也就诞生了“抬杠”一词。
现如今,在北方如果发生争执拌嘴,我们通常叫“抬杠”。为什么叫抬杠呢?古代的元宵节有各种庙会,其中有一种奇特的“抬杠会”,有些地方也叫“撞官会”,或是“太平颤”。抬杠会上,众人抬着一个巨大的 杠杆,杠杆翘起的一端安放着一只椅子。一个身穿红袍,头戴纱翅帽的丑官坐在高高的椅子上,这个丑官没有固定的台词,他即兴回答观众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然后引发争辩,逗得大家哄堂大笑。提问的和回答的有时还会互相争论、批驳,时间一长,人们就把这种互相争辩的对话形式,叫成“抬杠”了。久而久之,这种风俗流行于民间,人们便管类似这种故意找茬的拌嘴都叫“抬杠”。
2、抬杠在历史上的演变
其实 “抬杠”不同于胡搅蛮缠的吵架,而是有逻辑性的。因此“抬杠”的人必须善于思考,并且有刨根问底的精神。
仅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抬杠是两个人抬着一个杠,杠上挂着东西,两人一起运送东西。在运送的过程中,两人合作必然有劲力的大小、人心的诚虚,在两人都精力充沛的时候尚能保持平衡,而时间久了自然有了懒惰的意思,于是便生出了矛盾。
这世间有很多人,“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自然不缺乏抬杠的人。诚然如是,仔细想想,在你的身边是否总是有这样的人:当你说月亮是白色的时候,他总会说月亮是蓝色的,当你说这件衣服很好看的时候,他总会说这件衣服特别难看。经常使人忍无可忍,令人摩拳擦掌,心中产生一股恨。你不禁想说,你到底是谁?为什么要这么做?没错,它就是那个抬杠的人,要问他何以如此执着,实在是想不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大概是为了满足口头之欲吧,这种人现在也被称为杠精。
抬杠是人类文明的共同之处,在古中国、古希腊、古欧洲和伊斯兰化之前的阿拉伯,普遍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在战斗之前,双方会进行对骂,先争取嘴上的胜利。即使起不到实际的作用,也能一定程度上增加士气,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对方一定的打击。在对骂中,失败的一方往往会气急败坏,沉不住气,发动进攻,这样就容易被别人利用。三国演义中就有一段,诸葛亮骂死王朗,这是蜀军意外的收获,因为像王朗这样读圣贤书而又坚守仁义理智的人确实不多。
3、抬杠的来历
「抬杠」由东北的「抬杠会」而来
如果我们看《旧约》,即会发现大卫王打败巨人戈里亚之前,乃是先有一场隔阵对骂,而后大卫王这个小孩子才抽冷子丢出他的石头。
如果我们读中国古代战争的章回小说,诸如《薛仁贵征东》、《荡寇志》……等,当会发现,在两军进入厮杀之前,主帅之间一定先有一场叫骂,而后骂输的一方,立即叫一声「废话少说,留下命来」,开始放马过来相杀。而这种情节绝非小说家的杜撰,正史里也有这样的记载。
另外,由英国的英雄史诗《贝奥武夫》(Beowulf),我们也可看出,当时的维京人和萨克逊人的「马尔顿战役」,两军也是先隔着黑水河对骂,而后才开打。
这种场面在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凯撒大帝》里也同样存在。
耍嘴皮子,用难听的话对骂,乃是古代战争时「叫阵」的共同方式。但随着人类的继续发展,这种「叫阵」式的骂,开始被转化成一种仪式性的嘴巴较量,在特定的时间会被允许,在仪式性的嘴巴较量里,人必须嘴巴及心术干净、不得讲脏话、不得胡乱鬼扯等禁忌都告松绑。这是「嘴巴假期」。
在古代希腊,即有所谓的「抬杠」(Logomachy),那是一种「语词奸诈」(v<$>erbal subtleties)的比赛。在这个时候,人们允许讲各式各样的脏话和乱话。
而在16世纪之前的英国北方,主要是在苏格兰,以及北欧,也有一种仪式性的对骂,它也是「抬杠」(Flyting Fliting),它由北欧字 Flyta 变为古英文Flitan,然后再转成后来的 Flyting。这也是一种讲脏话和乱话的比赛,为了激怒对方,甚至连造谣攻讦都可以被容许。例如,有个冰岛的主教即被骂成是「有九个私生子,但父亲却是他的助理」。这种「抬杠」,在北欧发展出了一种很独特的「斯堪底亚脏话韵文叙事诗」(skaldic tirades of abusice verse),从里面可以找到说脏话乱话的技术。文艺复兴时代,荷兰的批评巨人伊拉斯默士(Erasmus),有许多批评文章也用这种骂街的方式所写,莎士比亚的《驯悍记》里也有这种抬杠骂街的表达方式。
免责声明: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