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中华第一吃”的全聚德,就是一家幸运的百年老字号
很多人不知道,全聚德的创始人,是晚清时期的一个鸡鸭贩子。他叫杨全仁。
杨全仁是河北冀州市徐庄乡杨家寨村人,生于1822年。杨全仁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谋生,他来到人生地不熟的京城,希望能够找到一条活路。
杨全仁到了京城后,最初在前门外的一条肉市街,当起了鸡鸭贩子,做起了鸡鸭买卖。杨全仁没读过什么书,但他似乎天生有做生意的特长,没用多长时间,就把鸡鸭买卖这门生意摸得一清二楚,从而生意越做越红火,赚了不少钱。
杨全仁是农民出身,平时里省吃俭用,不该花的钱,一个铜板都不会花。因此,几年鸡鸭生意做下来,杨全仁积攒了不少钱,有了下一步发展壮大的基础。
精明能干的生意人,从来不会止步于一点蝇头小利,而是要寻找机会,做大做强。杨全仁做了几年鸡鸭生意,有心转行,平时就在留意周边的店铺。
杨全仁每天去前门外的肉市街摆摊售卖鸡鸭,会经过一间名叫“德聚全”的店铺。这家店铺是一个山西人开的,主要售卖各种干鲜果品干,招牌很醒目,位置也非常好,可由于老板经营不善,导致生意非常冷清。
过了一段时间,到了同治三年,“德聚全”的老板支撑不下去了,有心将店铺转手出去。杨全仁知道后,立即在第一时间找到这位山西老板,将自己多年的积蓄全部拿出来,将“德聚全”店铺买下来。
这一年,杨全仁42岁,刚过而立之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店铺。
杨全仁准备用这间店铺做烤鸭生意,他觉得“德聚全”的名字不太好,打算重新取一个名字。叫什么名字好呢?杨全仁没啥文化,就请了附近一个风水先生,帮他拿主意。风水先生看了店铺后,认为店铺的风水很好,只是要将“德聚全”3个字倒过来,变成“全聚德”,以此去除以前的晦气。
风水先生这番话,让杨全仁很高兴。“全聚德”,有“聚拢德行”之意,符合做生意人的本意,也可以向大家表示自己做买卖讲究德行的意思。此外,“全聚德”3个字还含了杨全仁名字中的一个字“全”,有利于做长久生意。于是,杨全仁请来一个秀才钱子龙,书写了“全聚德”3个字,做成金字招牌挂在店铺的大门上。
有心人看“全聚德”招牌,会发现“德”字的“心”字上边少了一横。有人说,这是因为钱子龙帮杨全仁写字时,多喝了两杯酒,忘了写那一横,将错就错,流传至今。有人说,是“德”字的笔画为15划,当时杨全仁雇请了13个伙计,加上他一共14人。将“德”字少写一横,有14人同心协力、重视商德的意味。
其实,真实的原因很简单。站在书法的角度来看,“德”可以有一横,也可以没那一横,清朝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书写的“德”字,就是的带一横,有的不带一横。
总之,杨全仁的“全聚德”开业了。杨全仁很清楚,“全聚德”想生意兴隆,就必须请一个好厨师。杨全仁经常到各类烤鸭店铺去转悠,一来寻找制作烤鸭的高手,二来探寻制作烤鸭的秘诀。
功夫不负有心人。过了一段日子,杨全仁打听到金华馆有一位姓孙的师傅,是从宫廷御膳房里出来的,特别擅长制作挂炉烤鸭。杨全仁想方设法靠近这位孙师傅,与他一起下棋、饮酒,关系越来越密切。这时候,杨全仁便说明了来意,诚挚地邀请他到“全聚德”来做事。
孙师傅感受到杨全仁的诚意,来到了“全聚德”。孙师傅将“全聚德”原来的烤炉进行改良,变成宫廷里一样的大挂炉,并改进了烤鸭的制作工艺,使得制作出来的烤鸭外型美观、色泽鲜艳、皮脆肉嫩、鲜美酥香,深受顾客喜欢。慢慢地,“全聚德”烤鸭成为京城一道招牌美食,名声越来越响,被誉为“中华第一吃”,还多次入选“国宴”。
如今,“全聚德”集团在全国多地开始各了分公司,拥有70余家全聚德品牌成员企业,上万名员工,品牌价值更是超过了100亿元。
免责声明: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