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传说很多人都知道,不过在这个故事中,更多的却是在给人们传递一种变通、努力、认真的精神,那除了这些精神之外,你知道大禹治水究竟治的是哪里的水吗?有人说是黄河的水,的确如此,但是黄河流域也不小,那大禹又是在什么地方治理的黄河泛滥的洪水呢?大禹治水的地方现如今又在哪里?大禹治水又用到了什么样的方法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大禹治水是真的吗
在《山海经》、《史记?夏本纪》等古史中,都有关于大禹治水的记载。大意是尧为帝时,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房屋,人们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四处逃难,水患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尧先是派鲧治水9年无效,又改派鲧的儿子禹,用了13年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疏通九河,治水成功。
这里有个疑问,正常的气候条件下,可能一年二年甚至三年大涝有水,而那么持久不退的水,是哪来的?《山海经》里的多数记述都离奇古怪的,再加上神话传说的成分,总让人怀疑,到底有没有这回事。
近年来的考古工作,对这段历史进行了精确还原。
2、大禹治水在哪治的
1999年,考古工作者在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系统发掘了一个齐家文化中晚期遗址。在3座半地穴房址内发现,地面、四壁均用白灰抹平,圆形灶坑,房内有2-14人不等。而这个文化遗址毁灭于一场大型地震,接着又遭大水冲击。在一处房址内发现了14具骼骨遗存,以少年儿童为主,他们姿态各异,有的曲肢侧卧,有的跪踞在地,有的上肢牵连。其中母亲怀抱幼儿,跪在地面,展现出灾难突然降临时表现的无助神态。另外还在该遗址内发现了当时的面条。
通过对遗存进行碳14测定,确定这场灾难发生于公元前1920年左右,距今3940年。地震对其他地区的破坏程度不得而知,但造成了25公里以外,现循化县的一处山体滑坡。
地址就是现在的积石峡水电站。这个位置居于黄河上游“几”字型的左下角。积石峡又名孟达峡,整个峡道长约25公里,两岸大山高耸、峭壁绝立,山谷中黄河由西面奔腾而下,水声湍急,声如雷鸣。
地震滑坡将黄河河道全部填塞满了,比原河道高出185-210米,那么在长50公里、宽1300米左右的空间内,历时6-9个月,就形成了一个存水量120-170亿立方的堰塞湖。在地震的次年雨季来临之前,这个湖终于溃塌。120亿立方的水奔腾东去,沿黄河方向,直冲中原。如果与98年长江洪水比较的话,大约相当于长江洪水的7个以上。
与坝下这个原始古遗址的人民相比,“屋漏偏逢连阴雨”又算得了什么。遭此两次劫难,遗址内生灵、村落已荡然无存。相应地,黄河中下游的三皇五帝子孙们也至少经历了22年以上的空前水难,并造成了中原文明长达百年的文明灰暗时期。
这就是大禹治水的水源。
3、对于大禹治水的考古发现
至于考古中的证据,由于学者们的论文读起来并不那么轻松,这里只摘几条说一下。
在考古中,发现了大范围的、堆积厚度达30米的堰塞湖特质沉积物,证实了上游地带曾经存在过如此规模的堰塞湖。
通过对滑坡崩积坝的模型重建,考古人员认为,堰塞湖最终会没过坝顶,并迅速形成溃坝洪水。实事也正是这样,他们在积石峡的下游找到了大量的前寒武系绿片岩、紫褐色白垩系沉积岩的碎片,而这些溃坝洪水沉积物本该属于积石峡地区的岩石,却被湍急的洪水冲到了25公里外的官亭盆地,沉积在高于黄河水面7-50米的土层之中。
通过对沉积物中的碳化物样本进行了碳14元素测定,也证明了下游的溃堤沉积物与上游的堰塞湖沉积物年代十分相近,很可能就是同一场洪水造成。而时间点也卡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
在喇家遗址的废墟之中,也有积石峡溃堤带来的洪水沉积物,也同样了证明洪水曾经在地震之后淹没过此处。
简要总结一下的话,在大约4000年左右,青藏高原边界地带曾发生过一次强烈地震。这次地震的后果不但造成了附近的文明毁灭,同时引起的山体滑坡或坍塌阻塞了黄河的正常流淌。而处在中下的炎黄子孙,因为渭河等支流仍然有水,并没发现大的异常。直到次年溃坝,奔腾的洪水一泻千里,原本稼禾茂盛的中原大地,顿成一片汪洋。人们不得不舍弃已被淹没的家园,来到山顶和爬上树梢。
原有的文明被洗荡一空,不得不凭着记忆,从头再来。治水成功后,才有了后来的夏商周三代文明。
免责声明: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