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但其实早在童年时期我们便对四大名著有了字面上的接触,尤其是拍摄而来的众多影视剧作品,更是让我们触摸到了这些形象鲜活的书中人物,“齐聚水泊山上贼,尽显中华英雄泪”这句话最为令我印象深刻,基本上一言将整本水浒尽然概括。书中一百零八将聚首八百里水泊梁山,竖起一把“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义旗公然对峙于北宋朝廷。曾几何时,我也幻想过他们能够反对招安,继续坚持对峙下去,最终能赢得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可那样总归还是太过天真。最后的结局便是接受招安,明知朝廷借梁山的兵力攻打方腊,也不得不带领着自己的兄弟和方腊殊死搏斗。
《水浒传》中从第一百一十一回到一百一十九回所讲述的都是“水泊梁山征讨方腊”的内容,从111回的“张顺夜伏金山寺,宋江智取润州城”到119回的“鲁智深浙江坐化,宋公明衣锦还乡”。梁山好汉在接受招安后征讨方腊的过程中,先后总共殒命81人,最终只剩得27人,可以说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了。这样的结局在梁山人看来,实在是令人心酸;但对于北宋朝廷而言,这样的结局无疑于是他们所希望的再好不过的结局了。不过这仅仅只是《水浒传》当中所编撰的情节,历史上真正的“方腊起义”确有其事,并且对于北宋的亡国埋下了深深的隐患,但其最终的覆没镇压却和水泊梁山并无关联,镇压这次农民起义的主体另有存在。
放眼于烽火诸乱的北宋后期,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天下形势导致了其国内百姓怨声载道不断、大小农民起义不断,“方腊起义”同“宋江起义”便是这时期社会矛盾的产物。方腊起义的最终影响实则撼动了坐拥百年基业的北宋王朝,于当时来看,险些对于北宋王朝构成扼腕锁喉之势。
北宋徽宗年间,因皇帝尤为喜爱“花石竹木”的原因,因故便于东南大肆搜刮花石竹木和奇珍异宝。方腊所在的清溪县主要盛产木漆,而方腊便是青溪县一大漆园主。当时的青溪县身处东南,自然也是朝廷重点压榨的地区,当地人民倍受压迫剥削之苦,身为漆园主的方腊也不例外。在此条件之下,方腊遂点燃了对宋王朝的怒火,开始暗地里纠合民众、筹划农民起义事宜。
公元1120年,方腊以“得天符牒”宣布起义,建元永乐。一方面因为民众愚昧,另一方面因为朝廷昏暗,故不到10天的时间,义军队伍便由百人发展到了数万人,声势浩大。同年12月,方腊义军便由东南向西、向北呈横扫之势,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总共攻占了六州52县,对于北宋朝廷的统治构成了极大威胁(本就占地不多的北宋哪里能承受如此巨大之伤害),自宋经济重心南移以来,南方经济一直都是中国古代的经济命脉,如今南方被方腊义军所攻占,宋朝无论如何都不会坐视不理。
公元1121年,宋徽宗开始了调兵遣将的步伐。先是任命童贯为东南四道宣抚使、谭稹任两浙路制置使,两人共统兵15万,浩浩荡荡大举南下,企图对方腊义军呈火燎之势,迅速将其扑灭。为了麻痹义军,宋徽宗还将朱勔(东南地区主要为首的官员,是北宋“六奸”之一)父子的官职罢黜。
同年正月,秀州之战爆发,这是宋军对义军的首次战斗,义军首战告败。同年二月,宋军包围杭州,义军数日奋战,最终因弹尽粮绝被迫撤离杭州,杭州失守。在随后重新夺取杭州的战斗中,义军因战争策略的失误和军队战斗力的不足而致使起义形势急转直下。同年三月,睦州失守,宋军南下更进一步。同年四月,衢州失守,方腊麾下一大将郑魔王不幸被俘,随后不久,婺州失陷。义军被迫尽数跟随首领方腊撤退到青溪县,义军边退边打,奈何对于宋军的猛烈攻势仍然毫无还手之力,从战争开始,义军一直呈现节节败退的不利状态。三月,宋军再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义军大本营青溪县攻陷。方腊率领义军无奈只得退守此次起义的最后一站——帮源峒。
三月末,面对着宋军对帮源峒的层层包围和前后夹击,义军明显显示出了不敌的劣势。童贯何曾没有对方腊施之以诱降手段,但方腊却是誓死不屈。21日,在数次诱降失败之后,宋军对帮源峒的义军发起了最后的总攻,仅仅数日而已,7万多义军便在14、15万宋军的猛烈攻势下全军覆没。方腊及其家眷同其他首领无奈被俘押解入京,公元1121年8月,方腊等人惨遭诛杀。
方腊被杀之后,南方起义军的身影并未消失,他们依旧陆陆续续出现在东南诸州县城之间,起义形势仍然此起彼伏。北宋朝廷面对着民间的“有生力量”,采取强硬打击、坚决消除的态度,先后派出三路大军对其进行分路镇压。镇压南方义军大大小小的战斗持续了将近一年多才被宋军完全镇压下去,虽然镇压方腊起义等其他数次小型起义先后不到两年时间,但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极大的。
免责声明: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