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燕云十六州其实大家也应该多多少少都有听说的,还真的是挺有说法的一个的地方了,话说整个宋朝,包括北宋和南宋都在收复夺回这个燕云十六州,但是其实大家懂的,最后却没有出现大家想要的结果,一直都没有夺回,那么这个燕云十六州真的那么重要吗?还有为什么宋朝一直想夺回呢?下面就在这个问题一起来看看吧!
燕云十六州的意义在哪?自五代石敬瑭割让给契丹后,直到太祖北伐,幽云才重新回到汉人手里。有人说,幽云是产马地,可宋朝境内也产马,还有和西夏有贸易来往,依然可以进口马匹。自宋太祖开始,直到北宋灭亡,宋朝一直想要夺回幽云。为什么呢?
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失岭北(王维诗中都护在燕然的燕然都护府)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燕云"一名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
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余的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之于南方犹如岭北行省之于北方,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地缘战略价值巨大,元朝称之为腹里。
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二百年。
对幽云的战争,赵光义曾发动雍熙北伐,最后狼狈逃回。刘延庆也打过,同样败走,甚至因为这个使的金人看清宋朝实力,砍死辽国就来砍宋朝。
看地图其正处于外长城之内,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收复燕云就相当于有了一条坚固的御敌防线。北宋一直想收复燕云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宋太宗北伐时遭遇高粱河之败,驾驴车而逃,后来的皇帝想一雪前耻。宋神宗还下旨说复燕云者封王,以至于很多将领都奔着这块肥肉去。
当时的燕云十六州,在长城里面,相当于游牧民族进攻中原的桥头堡,对于中原是想打哪,就打哪。而不用破关而入。
另外燕云十六州在当时也是相当富裕的地区,中原的许多先进技术和文化也由此不断输入进辽,金领域,使其更加文明,制度也更加完善
燕云十六州为险要之地,易守难攻。失去燕云十六州这个北部屏障,直接导致中原赤裸裸地暴露在北方少数民族的铁蹄下,对宋朝的衰变乃至灭亡有着重大影响。并入辽朝的燕云十六州,不只是辽朝的经济最发达地区,而且也是辽朝"汉人"问题最为突出的地方。
再说到国防资源问题,这也是宋代一个最大的缺憾。中国的地理形势,到了黄河流域,就是大平原。一出长城,更是大平原。所以在北方作战,一定得要骑兵。而中国之对付北方塞外敌人,更非骑兵不可。而骑兵所需的马匹,在中国只有两个地方出产。一在东北,一在西北。一是所谓蓟北之野,即今热察一带。一是甘凉河套一带。一定要高寒之地,才能养好马。养马又不能一匹一匹分散养,要在长山大谷,有美草,有甘泉,有旷地,才能成群养,才能为骑兵出塞长途追击之用。而这两个出马地方,在宋初开国时,正好一个被辽拿去,一个被西夏拿去,都不在中国手里。与马相关联的尚有铁,精良的铁矿,亦都在东北塞外,这也是宋代弱征之一。王荆公行新法,一面想训练保甲,一面又注意到养马。但在中国内地养马不方便,据当时人估计,养一匹马所需的土地,拿来种田,可以养活二十五个人,这是在农业社会里要准备战争一大缺点。
王荆公不得已,定出保马政策,让民间到政府领马养。把马寄养在私家,一匹一匹分散养,平时民间可以利用领养之马,遇到战争需要,再临时集合。这种事,民间当然情愿做,领一匹马来,平时作牲口用,却不晓得马在温湿地带饲养不易,很容易生病死亡。但马死了要赔钱,于是农民把养马看作苦事。政府却要挨派,于是保马变成一秕政。其实这一方法,纵使推行有效,遇到战事,一群羸弱之马,也未必真有用。在这一制度上,也可告诉我们宋代国防上所遭遇的大难题。所以漠南天然牧场一旦失去,中原地区想养马,就要从人的嘴里夺粮食去给马匹,代价太大,农耕民族只能用丝绸去游牧民族那里换马匹,战力掌握在游牧民族手里。历代古代中原地区因为缺乏大量优秀的战马而无法消灭周围众多的威胁力量。所以历史上一旦农耕或游牧政权建立起农耕+游牧=复合型帝国就碾压对方。
燕云十六州在非汉族的统治者统治了455年(913-1368年)之后,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遣徐达、常遇春攻克大都,燕云十六州得以重新并入汉人势力范围。古代骑兵的定位相当于今天的战斗机。和林是元朝岭北行省驻地。洪武五年(1372)正月,朱元璋命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由木怜道出发,赴和林为中路军;曹国公李文忠为副将军,由帖里干道出发为东路军;宋国公冯胜为右副将军,由纳怜道出发为西路军,合骑兵15万,三道并进,出征漠北。骑兵15万,用于后勤运输保障的马匹更当倍之,因此,此次出征所用马匹至少在30万匹以上,规模之壮,在洪武一朝空前绝后。久经沙场的扩廓利用明军胜兵易骄的心理,诱敌深入。徐达冒进于扩廓与贺宗哲联军的伏击圈中,'骤与之战不利,死者一数万。"同样,明军则损失惨重。据《草木子余录》 载,"分三路出讨漠北, 大败, 死者前后约四十万" 。相对于人员, 战马损失应该更加惨重。
如果说此时的朱元璋畏惧于被他称之为天下第一奇男子的王保保( 即扩廓帖木儿) 而不敢主动出击, 那么 "在洪武八年八月, ( 北元) 丧失了大将王保保, 十一年四月, 元主昭宗又逝世, 但明军还不敢乘机大举"日本学者和田清敏锐地觉察出这一现象, 但没有给出答案。不仅如此, 在以后长达 15 年的时间里, 也未见明军大规模出击的举动,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洪武二十年。从各方面分析, 战马的匮乏应是制约明朝大规模军事行动的主要因素。根据《明史》记载,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朝清点全国兵马数,计官兵1204923人,马仅45080匹,可见岭北之战后明朝军马的缺少。"与虏战失利,敛兵守塞"只能用步兵固垒。"马悉数不过二万, 若逢十万之骑, 虽古名将, 亦难于野战。所以必欲知己, 筭我马数如是。纵有步军,但可夹马以助声势,若欲追北擒寇,则不能矣。"其结果是步兵的战略投送能力远远弱于骑兵。"明军自是希出塞矣"。明军骑兵的严重缺失让朱元璋继承元朝最后一个行省的计划严重受挫。"按此和林之偏师也,我军鲜利,高皇盖数悔之。"最后只能在漠南设置诸多卫所,借地利屯田牧马助军资,以图反攻岭北。 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帝自杀,明朝灭亡。
清朝
1644年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清世祖顺治皇帝定都北京,燕云十六州再次由满族经略,直到1912年清朝灭亡。
民国
1912年清帝退位,清王朝覆灭,幽云十六州由北洋政府管辖,北京被定为首都,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北伐军攻克北京,改名为北平。
抗日战争时期
因侵华日军的占领,燕云十六州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又是在日本人的统治当中,最后1945年8月15日日本人无条件投降以后,燕云十六州回到了中华民国的手中。
免责声明: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