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虫小技”这个成语大家肯定都很熟悉,意思是比喻一些不值一提的小技能。如果用在别人身上会有些贬义的意思,用在自己身上就成了谦虚。那大家了解“雕虫”和“小技”究竟是什么意思吗?其实“雕虫”并不是指雕刻虫子,而是指一种叫雕虫篆刻的书体,在秦书中虫书和刻符是两种字体,想要学会这种字体在当时也是个很难学会的技术活。那为何雕虫篆刻会被贬低呢?下面就为大家揭晓这个秘密,一起来看看吧。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年轻时为了入仕做官,常以诗作文为敲门砖,譬如他当时曾向善于为朝廷引进人才的韩朝忠写过一封《与韩荆州书》的自荐信,开篇便是:“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识荆”一词,就是这样来的)”,信的最后,还不忘自贬一番:“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
“雕虫小技”出自《隋书·李德林传》:“雕虫小技,殆相如、子云之辈。”也有学者认为,雕虫小技,最初的叫法为“雕虫篆刻”,源于西汉文学家扬雄的《法言·吾子》,他把自己年少时喜欢作赋的天资,认为不过是雕虫篆刻的技艺,成年后就不再为之了。
“篆刻”容易理解,然何谓“雕虫”?
“虫”,在这里指的是一种书体,即“虫书”,又称“鸟虫书”或“鸟虫篆”(先秦时期“鸟”也称为“羽虫”,指有翅膀的虫),亦如清代段玉裁《注》中写道:“鸟虫书,谓其或象鸟、或象虫,虫亦称羽虫也。”
鸟虫书,其字形与鸟形融为一体,又或是在字旁附加鸟形作装饰;其笔画故作蜿蜒盘曲状,有如虫类身体之弯曲。鸟虫书是先秦篆书的变体,为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吴、越、楚、蔡、宋等南方诸国的一种特殊的美术字体,代表着那个时代对文字的审美。
鸟虫体,在当时除了用于旗帜、兵器、符信外,更多出现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装饰,不少还在刻文的凹线内用金错嵌(错金工艺),更显高贵华丽。因为,“雕”除了指大型猛禽(鸟类)外,还包含琢刻义,故古人把书写或刻写鸟虫书体,称之为雕虫。再后来,古人约定俗成地把写书法喻为雕虫,而把写文章称之为雕龙。
然而,这种不易掌握的雕虫书体,怎么会沦落为“小技”呢?
“小技”是什么?技,从手、从支,手与支合起来表示一种维持生活或支撑家庭的手工活,其本义是赖以谋生的手艺。“小技”就是微不足道的手艺,又或是不足挂齿之技巧。虽然雕虫书体在春秋战国时代被南方诸国广泛使用,也曾列为秦书八体中的一种,但毕竟属装饰性的美术书体,实用性不强,后来,也就慢慢地被人们遗弃了,故自汉代以后甚少再现。
不过,我们时下还能偶尔在坊间或集市上,见到民间艺人用自制的竹笔或木笔书写一种所谓的鸟虫书法,至于这种色彩鲜艳、有如东北炕头上的大花被面的字体是否与先秦的雕虫书体有着渊源关系,笔者不得而知。
又因雕虫书体固定式的装饰性,与书法追求彰显个性的风格难以相合,故被后来的文人雅士,斥为俗套或匠气而不为之,孙过庭在《书谱》一书中,就将鸟虫书鄙薄为“巧涉丹青,功亏翰墨”的小技而已。
“技”之所以成为“小”,“雕虫小技”之所以被喻为微不足道的技能,其中还有一个历史和社会原因。手艺由人掌握,因此“技”的延伸义,也指从事一些行业或手工业的人,即工匠或匠人。
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以农为本,是当时的历史选择。在重农抑工商的政策下,我国古代匠人的社会地位低下,凡是与技有关的人和事,似乎都不被社会所重视,难登大雅之堂、难入富贵之列。
金文中的“百工”,是近乎奴隶的手工业劳动者。至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提出了“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定居理论,客观上促成了后来封建社会中“士、农、工、商”的地位划分。唐宋时期,手工业者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到元代,政府又通过严格的“匠户”制度,对工匠进行种种限制和奴役。直至清代以后,实行了两千多年的匠户制度才被废除。
在古代中国,既然匠人处于社会底层,也谈不上什么政治地位,故其所从事的职业,也就不是一件可以炫耀的事了,别说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大夫相比,甚至还不能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农比量齐观,在“巧夺天工”、“鬼斧神工”、“能工巧匠”的赞誉背后,他们对文明社会的贡献,最终也免不了“雕虫小技”“奇技淫巧”之归宿,故也就有了“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之社会歧视,根深蒂固。
免责声明: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