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司马懿还不是司马家最厉害的角色,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都要比司马懿狠,司马师敢废除皇帝重新立储,司马昭敢直接杀皇帝,野心都要比司马懿大的多。“司马昭之心路人皆”这句话我们肯定都听过,那这句话到底是谁说的呢?魏国就是被司马昭篡权的,虽然到了司马炎才称帝但是司马昭已经把路给铺好了。
公元256年,司马昭从哥哥手中接过魏国权柄后,被加封为大都督,跟着就有模有样的学习先辈曹操好榜样,“加九锡,假斧钺”,上朝见皇上,也不必在恭敬惶恐地一路小跑,而是大摇大摆走着,两袖横飘空中……
曹魏的江湖,由此也进入到了一个转折点,因为司马师虽专横,但也就敢玩“废除皇上曹芳,立新君曹髦”这类的旧把戏。
但司马昭却推陈出新敢杀皇上,且更重要的是,“晋”这个字眼,也第一次出现在三国时期——司马昭于公元264年加封为了晋王!从大都督到晋王,司马昭“两袖横飘,大摇大摆”地走了八年时间。
这八年时间中,司马昭做了许多大事,比如公元257年,司马昭带着皇上曹髦和郭太后,君臣“其乐融融”去东征,干掉了反臣诸葛诞——这位诸葛亮的族弟。还比如,指挥钟会、邓艾灭蜀国等。
但这期间的所有大事,都没有一件事重要,这就是,司马昭杀皇上曹髦。因为之前,哪怕三国初期的董卓,都没胆杀皇上,但司马昭却做到了,其实这等于是宣告:三国时代即将落幕!
对于三国的末代帝王,人们的目光几乎都聚焦在了后主刘禅身上,因为他说了一句名言:此间乐不思蜀,而被吐槽至今。
其实魏国的曹髦也曾说出过一句名言,这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虽严格意思上讲,曹髦并非末代帝王。但由于他是被司马师“提拔”到皇位上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言,他其实也算一位。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掉曹芳后,在郭太后的一再要求,经司马师的允许后,曹髦坐上了皇位。其实,从曹髦当皇上这经过来看,当时还是有一股力量支持曹魏的,虽然无法跟司马家抗衡。但总算给了曹髦一个狭小的空间,供其施展。
对于曹髦,钟会曾说过:他武略上,很像当年的曹操。那么是否是如此吗?就在司马师死后,曹髦敏锐嗅到了机会,下诏:命司马昭留守许昌。自己则立刻筹划夺权。但可惜却被司马昭识破,率兵疾入京城洛阳。
曹髦的这第一次夺权行动,就如此胎死腹中!但这件事,让司马昭从此开始铲除那些支持曹家的势力,让曹髦成为孤家寡人。哪怕在诸葛诞谋反时,司马昭都执意要带着曹髦和郭太后一起去征讨,其实就是怕曹髦趁他离开时,再有动作。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言,曹髦果然跟曹操有些像,居然能让司马昭都提心吊胆。可惜的是,曹操身边有一彪能人辅佐,可曹髦身边却布满司马昭的党羽。哪怕是他亲信,都居然关键时刻出卖了他。
公元260年,曹髦终于意识到,自己已退无可退了,于是决定动手了,便召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愤然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跟着便说出了一句让人热血沸腾的话语!
其实三国的末代帝王中,只有曹操的后代,在三国大幕徐徐落下时,愤然浓书了一笔,发出了一声热血沸腾的声音,只见曹髦望着有些惊疑的王沈等接着说:“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王沈、王经、王业)自出讨之!”
即,我曹髦再也不能任凭司马昭作威作福,最后接受被废掉的羞辱,今天我叫你们来,就是要你们跟着我一起去讨伐司马昭!
这简直是以卵击石,曹髦除了空有帝王头衔外,他什么都没有。果然王沈连忙劝阻,要曹髦忍。但曹髦却大怒,将讨贼诏书狠狠丢在地上说:“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邪!”即,我意已决,就算是死,又有什么可怕的?更何况谁言必死?
就这样曹髦拔剑在手,丢下王沈等,登上战车,亲率皇宫内的宿卫和仆从,高呼着口号冲出皇宫,直扑司马府。但哪料王沈和王经却突然从惊恐中醒来,飞奔到司马昭面前,抢先一步,将这事告诉了司马昭。
再说曹髦,如今已带人冲出皇宫,很快便遇到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率兵前来阻止。曹髦一番怒斥,吓的司马伷手下兵士,丢下武器都逃。
就这样曹髦带人冲进司马府,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带人赶来,也吓了一跳,因为曹髦竟亲自舞剑冲杀在最前面,自然他手下的兵士,也都吓得纷纷后退。
这时一位叫成济的武将,问贾充:“现在怎么办啊?”贾充立刻脸一沉喝道:“平时司马公养你们是干啥的?如今出了这事,还有什么可问的!”成济跃马而出,手持长戈直扑曹髦,当即刺杀了曹髦……
以上内容皆出自《三国志》和《资治通鉴》,虽其中不见有司马昭的影子,甚至后面还出现了司马昭闻讯后,惊得倒地啊,吐血啊等,但其实曹髦之死,司马昭才是罪魁祸首。
一则是王沈等叛变,已让司马昭得到了消息,二则便是从事后的处置上来看,藏有玄机,因为司马昭只诛了成济三族,而诱导成济杀曹髦的贾充,却被司马昭放过了。哪怕有大臣要求司马昭杀贾充,但司马昭却答道:“我再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果然所谓的好办法便是,司马昭威逼郭太后下诏,把曹髦描绘成一个“拿弓箭射郭太后的不孝子孙,由于司马昭力劝,郭太后才没废掉他。没想到曹髦,却恩将仇报,混杂在士兵中,却杀司马昭,结果被误杀,别以为死了就没事了,把他从皇上废为庶民,以民礼葬之……”
曹魏最后的血性,就这样在郭太后的这份诏书中,被稀释得如彩虹般绚烂。如今读来,只能是一声长叹,那个血脉偾张的三国,已然也在这份诏书的宣读声中,悄然落幕了。
免责声明: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