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网

范增和张良哪个能力强,范增和张良谁厉害?

范增:真实能力无法和张良相比

  说服艺术

说服帝王接受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也是谋士智谋和能力的体现。范增不懂得说服艺术,很多时候,人们只看到他在下结论,而不是对事物的认识和分析。说到底,这种谋略是有缺陷的。

打败了秦朝,刘邦先行入关,并派兵把守函谷关。项羽非常愤怒,打算第二天进攻刘邦。范增对项羽说:“急击勿失”。这根本不像是一个谋士说的话,完全是一副命令的口气。鸿门宴上,项羽已经决定放过刘邦,可是范增不行,好几次给项羽递眼色、举玉佩示意杀了刘邦。项羽没有表示,范增又擅自叫来项庄,要他舞剑刺杀刘邦。这根本就不是一个谋臣该做的事情。刘邦逃走,留下了白璧一双、玉斗一对,分别献给了项羽和范增。项羽接过白璧放在了座位上,范增接过玉斗,扔到地上还用剑砍碎。这完全是在和项羽置气,把内部分歧公开化。这样的谋士,真不知道他的智谋何在?这个时候,刘邦、项羽都在关中,如果有足够的理由说服项羽,仍然可以消灭刘邦集团。可是从此前的情况来看,范增说服项羽的理由是刘邦有天子之气!还是在一个毛头小伙子的时候,项羽看见秦始皇就说:我要取而代之。一个在位皇帝他都敢取代,他还怕那点儿“气”?!这种蹩脚的说辞,怎能抵得过刘邦一个“义”字!

张良说服刘邦,先问:“是谁给您出的派兵守关这个主意?”一下子就把刘邦的责任去掉了一半,面子留了一个全部。在应战还是上门解释的问题上,张良先问刘邦:“估计您的兵力抵得过项王吗?”刘邦清楚地知道,肯定不行,于是决定第二天赴鸿门宴。这才是一个谋士和主公的关系,主意是我出的,决定是您做的;失败了是我这个主意不好,像前边的守关,成功了是您决策的正确。后来,韩信要当代理齐王,刘邦勃然大怒,张良知道这时候阻止不了韩信称王,但他不明说,而是踩刘邦的脚,刘邦马上觉悟,直接封韩信为齐王,避免了汉家集团内部一场危机。尤其是帮助吕后保住刘盈的太子地位,张良的主意是让他请来“商山四皓”。这四个人是刘邦想得到的人,但是他请不来,刘盈请来了,太子之位保住了。这件事情有后妃之争、未来的帝位之争,牵涉到夫妻关系、君臣关系、兄弟关系,此类事情闪现过多少刀光血影?到了张良这儿仅仅是一句话,该是多大的政治智慧,岂是一个范增可比?

司马迁给两人的评价也是高下分明。给范增的评价只有三个字“好奇计”,大概只能出一个计策,还上升不到谋略这个层次上吧!而对于张良则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说刘邦得到这个人,有可能也是天意?!《史记》没有为范增立传,并不是因为项羽集团的失败,项羽能够被列在《本纪》之中,说明司马迁没有以成败论英雄。季布、栾布能够立传也说明了这个问题。这只能说明,范增在谋略方面,没有留下供后人效法的事例。

范增和张良相比,高下立分,陋劣立见,可以说,他和张良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

楚汉之争,占有绝对优势的项羽却败在了刘邦手中。人们总结项羽失败的原因,除了政治军事方面,更多的集中在用人方面。应该说,从古到今,这种看法是比较一致的。刘邦当了皇帝,在和群臣议论得失天下时,高起、王陵说项羽“妒贤嫉能”,刘邦自己也说张良、萧何、韩信这三杰能为他所用是夺取天下的原因所在。刘邦特别提到了项羽手下的范增,说项羽只有这么一个人才还不能信用,所以他才会败。不过,范增仅仅在项氏集团可以算作一个人才,假如拿他的智谋和张良相比,可说是陋劣立见,根本就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政治远见

从立国执政这个大的方面来看,在立楚怀王和定都彭城问题上,范增不具有大政治家的高瞻远瞩。

项梁率会稽子弟兵渡江反秦,范增前往投奔,在薛地与项梁相会。他给项梁的第一个建议就是立楚王后裔为王。他认为,陈胜失败的原因是没有立楚王之后,而是自立为王;而项梁渡江以后所以发展迅速,就是人们认为项氏世世代代为楚将。项梁认同他的观点,于是在民间找了一个放羊的孩子,说是楚怀王孙子,叫做熊心,立为楚王。实在说,这不是一个好主意。范增所说陈胜失败的原因是自立为王,事实上恰恰相反,早期的反秦豪杰打的都是陈胜旗号,只有在确认陈胜已死的情况下,人们才打自己的旗号。项梁江东起事,人们追随他是因为反秦,当时他并没有打出复楚的旗号,陈婴、英布、蒲将军这些已经有一定实力的人还是归附了他。过江后,项梁作为薛地会议的召集人,如果这时候范增能够建议项梁做一个“假楚王”,完全能够为参加者所接受。立了这个楚王,楚国的人才没有蜂拥而至,倒是来了个宋义,时时处处掣肘项羽。要不是项羽果断杀了这个“卿子冠军”,项氏集团很快就会被边缘化。可以说,这是项氏集团政治上最大的败笔,始作俑者就是范增,因为他是项氏集团的谋士,而不是楚怀王的谋士。项羽失败有很多原因,立楚怀王是最主要的原因。有了这个楚王,项羽只能做一个霸王,一个比他人强壮一点儿的王,而不是天下的共主,“共主”是楚怀王。当项羽感觉到这个楚王已经成了他的绊脚石,将他杀了,很多人都背叛了项羽。这时候,当初立楚王智谋的陋劣立刻显现,不管是诸侯国还是群臣,人家背叛的是楚国,而不是主子和国家。

定都问题,有人建议项羽在关中建都,项羽没有听从。那个提建议的人说“楚人沐猴而冠”,项羽将他杀了。这里的楚人包括范增。在建都问题上,范增自始至终未置一词,这不是一个谋士应有的态度。如果项羽能够建都关中,就像刘敬、张良所论述的那样,刘邦能够这么容易成功吗?

再看张良。刘邦被封在巴蜀地区,张良为他讨了一块汉中之地,这就为日后兵出陈仓埋下了伏笔。劝告刘邦烧毁栈道,更是一种高度的政治智慧,他让项羽不再把刘邦时时放在心上,直到刘邦攻陷了三秦,项羽仍然没感觉到疼痒。汉三年(前204),刘邦被围困在荥阳,有人出了一个主意,让刘邦分封六国后裔为王。刘邦征求张良的意见,张良一连问了八个“你能吗?”刘邦都回答说“不能”,于是赶紧收回了成命。范增让项梁立他人为王,张良劝刘邦自强,这种政治上的高下,不是很分明吗?

在建都问题上,刘敬劝刘邦建都关中,刘邦拿不定主意。张良给他分析了关中的有利之处,力劝刘邦定都关中,他那个关中三面靠险、向东一面控制诸侯的说辞应该是打动刘邦的重要原因。后来燕、代、梁、淮等地有人谋反,京都地区毫发无伤,充分证明这个见地的正确。

  军事战略

鸿门宴上,范增令项庄舞剑,是想借机刺死刘邦,却因为项伯从中干扰以及项羽的优柔寡断,放走了刘邦。范增非常气愤,他知道,刘邦才是项羽的主要敌人。可是,一时看得清并不代表时时想得着,张良劝刘邦烧毁了栈道,回来后对项羽说:“汉王烧毁了栈道,已经没有返回来的意思了。”作为不以计谋见长的项羽来说相信了,作为谋士的范增也应该无动于衷吗?项羽起兵北上攻打齐国,完全不把刘邦的事情放在心上。刘邦横扫三秦,项羽、范增竟然毫无动静,一心只在齐地。如果以前说刘邦有异心项羽还不能够完全相信的话,现在刘邦已经有行动了,为什么对这个主要敌人仍然是听之任之呢?既然是主要敌人,就应该把矛头始终对着刘邦,而不是齐国。齐国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种方法解决,或者等消灭了刘邦以后再说。在这儿,并没有见范增有任何建议,我们只能说,他这种战略目标是不明确的。在范增和项羽看来,刘邦远在几千里之外,齐国就在身边,这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疥癣之疾而忘了心头之患,范增的谋略可见一斑。

刘邦西行攻秦,目标直指秦都咸阳,绝不左顾右盼。被封为汉王后,挥兵东进,目标直指项羽,在魏赵等国叛离之时,刘邦也只是分兵应对,自己所率领的大军始终摆在对付项羽的正面,战略目的始终明确。张良不曾带兵作战,却始终跟随在刘邦身边,所有大事都与张良商量,从不自行决断,所以说,战略决策是刘邦的,军事思想却是张良的。

免责声明: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联系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知识 > 历史趣事 » 2020-07-10 21:58:17

猜你喜欢


双枪将董平简介-董平的最终结局是怎么死的?

双枪将董平简介姓名:董平别名:双枪将、董一撞国籍: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朝代:宋朝人物出处:《水浒传》出生地:河东上党郡上山前职业:东平府兵马都监梁山职位:马军五虎将兵器:绿沉双枪对应星位:天立星梁山座次:15...

秦惠文王活了多久(四十六岁)-秦惠文王叫什么

秦惠文王活了多久秦惠文王享年四十六岁,病逝于王位之上。相关史料表明,秦惠文王在位期间,为了壮大秦国实力,整天操劳政事,身体状况越发堪忧,加上战事过多,秦惠文王身体日益支撑不住,心力交瘁而身亡。后人...

郭嘉死亡背后的真相-郭嘉怎么死的?

郭嘉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鬼才,他是我国三国时期的人,他在年少的时候就预言东汉末年天下一定会大乱,后来他在20岁时隐居结交了很多英雄豪杰。在21岁时郭嘉去见袁绍得到了袁绍的认可,并做了袁绍的谋士。...